媒体聚焦
电话
+086-023-63670172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聚焦 >  正文
川渝文旅组CP!助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再发力”

2024年02月27日 12:00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  阅读量:

2023年12月27日,当日,重庆市荣昌区远觉镇狮子桥村联合四川省隆昌市石碾镇锡门坎村共同举办“庆元旦·迎新年”文艺晚会,民俗表演热闹又喜庆。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是一道必答题。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文化旅游方面的实践平台,赋予了重庆文旅产业开展跨区域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如何推动两地文旅从竞争走向竞合?如何达到1+1>2的效果?

去年底,市政协常委、武隆区知联会副会长、博象文旅集团董事长陈博洲耗时一个多月,实地走访了川渝多个地区,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关于联合四川省共同争取成立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试验区的调研报告》。

陈博洲表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效显著,但在构建跨区域、跨行业协同发展格局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他看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包括重庆27个区县和四川15个地级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且辐射带动川渝全域。这意味着,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并不是以行政区为单位的传统区域经济单元,而是以“文旅+”产业为载体、以跨区域协同机制为纽带的产业经济共同体,是典型的“经济区经济”。

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博洲建议,要创新川渝两地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充分释放文旅发展的行政合力和市场活力,破除行政区经济壁垒,构筑要素无障碍交互、资源最优化配置、市场最大化开发的“文旅经济区”。

破壁垒,创新体制,消除行政区利益边界

成渝地区山水相连、地缘相亲、民俗相同、文化相融,推动两地要素流动具有良好的人文基础、地缘基础、产业基础和合作基础。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中两地合作发展也存在一定壁垒。

陈博洲认为,两地行政区政策壁垒仍然存在,限制了资源要素自由配置。各行政区在文旅产业发展导向上仍然“以我为主”,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尚不健全,对资源要素跨区域配置的激励支持偏弱,具体表现为在区域利益上的排他性、在资源配置上的封闭性,造成政策法规标准不一,文旅企业、项目在跨区域发展过程中遭遇用地、人才、金融等一系列“门槛”,交易成本居高不下。

按照《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的“到2025年,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建立”这一目标,加快建成“文旅经济区”、彻底消除行政区壁垒,已经势在必行。

为此,陈博洲提出创新权责与属地适当剥离的体制机制,消除行政区利益边界。

具体而言,可以建立专班“省市直管”。依托川渝党政联席会议,参考高竹新区等经验,建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协同发展试点领导小组,由川渝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常务副组长,相关地市州、区县党政一把手参加,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域内,选择一个或若干最具代表性、跨区域协同发展需求最强烈的重点区域开展试点,挂牌成立经济区管委会,直接对领导小组负责,全权推动该区域相关试点工作。

在优化地区特色方面,陈博洲建议“量身定制”设立专项考核。争取国家文旅部指导,分解《规划》关于文旅跨区域协同发展的相关要求,针对各试点区域“量身定制”工作规划,明确目标、责任、权限,由川渝两地党委组织部会同文旅、工商、经信等部门,共同制订专项考核办法,引导行政管理与属地适当分离、与文旅发展紧密结合。

对于各地文旅经济发展不均衡、各方收益不对等问题,陈博洲建议,调整利益分配,“以强扶弱”。在试点区探索建立利益分配创新机制,综合运用转移支付、发展补贴、代工代运营等方式,以“多”补“少”、以“强”扶“弱”,在保证各方积极性的同时,实现发展“利益均沾”,进一步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壁垒。

促均衡,保障体系,畅通经济区要素渠道

调研中,陈博洲发现,两地行政区文旅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造成跨区域协同困境。各行政区文旅产业广泛存在发展水平、基础配套水平、建设运营水平不均衡,导致产业供给的体量与品质都存在较大差距,在市场化、产业化、标准化层面尚不能形成合力。

对此,陈博洲表示,务必建立保障体系,畅通经济区要素渠道。针对地区发展不一致的问题,他建议“要坚持政策一致,梳理跨区构筑公共服务和交通物流一体联通的‘堵点’‘痛点’,立足放管服改革,针对试点区文旅企业异地注册、跨省市审批、跨区域引才用工等需求,经领导小组审议后,综合运用招商引资、人才引进、金融信贷、企业落户等优惠政策,形成两地互认的统一标准,建立两地共享的‘绿色通道’,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和政策保障‘有形之手’的引导激励作用。”

此外,对于新建景区景点、文创基地、文旅企业孵化园区、旅游装备制造基地等重点区域,他建议“争取国家相关支持,合理规划建设水公铁空线路,及时配套人流物流保障通道;依托已有公路、铁路、航空班线体系,针对试点区域中心城区、品牌景区景点、重点文旅度假项目开设专线、增设站点,搭建客源互补、市场互惠的通道体系。”

强共享,步调一致,营造共同体发展生态

陈博洲认为,两地行政区在基建和营销等软硬件基础方面步调不一致,影响了文旅共同品牌的培育和统一市场的形成。具体表现在,各行政区在文旅品牌培育、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等核心环节仍然各自为战,客源集散及营销渠道没有互联互通,品牌培育和业态开发尚未共建共享,对川渝上亿人次的旅游市场挖掘不足、开发不力、互动不够,导致区域内共同品牌、共用线路和分级市场建设仍然滞后。

对此,他表示应强化资源共享、产业共建、市场共营的利益联结,营造共同体发展生态。

陈博洲认为,要坚持“以我为主、统筹联动”原则,对试点区内文旅资源进行统筹开发,避免同质化竞争和重复建设。

此外,针对投资较大、建设和回报周期较长的重点项目,他建议“由领导小组在省市级层面整合资源,创新建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经协作建设投资基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程集团’等战略平台,既为各试点区投资建设重大项目提供支持,也能减轻地方财政压力、避免债务及金融风险。”

对于两地行政区在基建步调不一致的问题,陈博洲建议:“应尽快促成基建一体。针对文旅经济‘重口碑、重体验、重营销’的特性,试点区应立足‘两个循环’、开发内外‘两个市场’。同时,在区域内中心城区、景区景点、主流媒体互设宣传阵地。针对区域外客源市场,整合区域内宣传推广渠道,常态化开展集中营销,通过开辟域外‘城市展厅’、开设旅游度假精品线路、举办主题文旅活动等方式,形成宣传推广‘外循环’。”


编辑:朱成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