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
电话
+086-023-63670172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正文
到悦来美术馆一起探索城市空间的无限可能!

2021年07月05日 18:15 来源:悦来投资集团  阅读量:

图片

悦来美术馆新展“向下生活里的X种空间方案”正在展出。

艺术总监:俞可

策展人:冯博一、王晓松

展览时间:2021.7.4—2021.10.8

展览地点:悦来美术馆

参展建筑师(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程大鹏/何志森/李涵/刘珩

马岩松/汤桦/徐腾/张永和+李诗琪

关于展览

本次展览,参展建筑师的出生时间从1950年代到1990年代,几乎涵盖了目前中国活跃在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师群体的各个年龄段,他们成长、受教育和执业时间,横穿了现代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城市化浪潮的出现,物理意义上的生存、生活、社交等空间塑造中所潜藏、表露出的物质和精神欲望,已然深植在今日社会的毛细血管之中。广告中的“高尚”生活空间总是相似的,市民百姓的诉求却各有不同。所以,本次展览并不直接回应经典建筑史问题,而是希望建筑师展现在不同条件和资源限制下,如何通过设计、规划来解决夹杂在宏大叙事和光鲜生活的缝隙里的问题,这是超越了“房子”建造的、真正为民生的智慧,在其中的一些案例中我们还看到这些智慧的根源是来自野生的空间解决办法。

此次展览并不是为了发掘问题而制造问题,策展人和美术馆一直关注着大部分参展者的职业动向,展览的邀请是建立在对他们较为一贯的建筑方法、语言和主张的理解和判断之上的。这些展品都不是向壁虚造,也不是照搬“完美”体现某种意志的“行活”;或是以既有的实体方案为基础,具有严谨的技术、材料和可实施性;或是建立在对城市生活谋一“边缘”却不可或缺的问题的调研。这是我们选择以建筑师为主体、以向下生活中的空间问题为对象的理由,建筑的空间思维和系统性思维在今天的思考情境中具有特殊价值,有利于进一步发现被建筑影响、规定的空间中人的生态关系。观众将会看到建筑师对城市体验空间的转化以及对城市收缩、变异生活中消亡部分的观察,以及他们提出具体的落地方案。这些作品/方案涉及不同类型和场景中的空间,包括遗产活化、学校生态、城市收缩、野生建筑以及城市生活中的人兽关系等等,但是对更广阔的生活来说,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切口,我们期待这些许小切口可以提示人们对更广阔的“下沉”空间以及它隐藏的未来的关注,扩展“X”的无限可能。

虽然展览主体是建筑师作品/方案,但展览并非是一个常规建筑方案展,而是特别强调作品/方案在现场空间转化的有效性——也就是说把观众的现场体验作为另一个前提。而是将每位艺术家的一件作品/方案对应一个独立空间,每一个空间本身是一个独立的空间叙事,相互之间则在悦来美术的环形空间中则形成一个完整的连环叙事。同时,我们也采用最常见的展览方式,设置方案落地的预算限制,观众就可以进入现场来体验建筑师所表现出不同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空间智慧。

参展艺术家/作品介绍(按姓氏拼音排序)

程大鹏

图片

建筑师、艺术家2003年创立集建筑设计与艺术创作的“度·建筑与艺术”机构,联合跨界艺术创作平台,致力于城市空间改造运营与艺术文化内容植入,激发城市活力和创造力。

程大鹏的建筑设计作品包括:西安当代艺术馆、云冈石窟博物馆、北京大学汉画研究院、上海复地北京中心、中央美术学院二期工程、北京动物园狮虎山动物艺术博物馆等。

参展作品介绍

《野兽城市》

建筑设计师程大鹏的《野兽城市》最初是受改造北京动物园过程中对人兽空间关系的触动,从动物收藏史和动物园空间规划、人与动物的双向凝视三个角度同时思考空间设计的可能性,继而尝试把动物园与中国城市收缩过程中留下的烂尾楼放在一起,以某北方城市的实体烂尾楼为主体,以城市动物园之名为人和兽在其中的“各有所养”做一个复合空间规划。

图片

烂尾楼改造 “野生动物园”的计划是在一个现实存在的收缩城市中的实验提案。该城市处于内蒙,原来为重工业城市,由于产业变迁导致的收缩,无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不得不面临产业衰退和人口外流的双重危机。大量新建楼盘闲置烂尾。我们选取一个废弃的综合体项目为基址,与此前的动物园设计策略结合,改造为城市中的“野生动物园,希冀一个新的业态可以填补需要的城市的功能,也探索传统商业项目改造的可能性,将项目本身盘活。同时以野生动物园的人与动物关系为基础逻辑,将城市动物园的人与动物关系反置,充分考虑动物福利。并考虑游客的游览、观看和饲养员的日常工作需求,通过在物理空间里动物生活、人的观看和工作流线的设计,创建城市动物园中人与动物的新的空间模式。

何志森

图片

建筑师、策展人、Mapping工作坊创始人、扉美术馆馆长、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学院兼职教授, 曾任教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香港大学等。何志森目前任教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参展作品介绍

《农林市场欢迎您》

农林菜市场坐落于广州东山口竹丝岗社区,与此次参展建筑师何志森工作的扉美术馆仅一墙之隔。在过去的三年,他带领学生在农林菜市场和44位摊贩一起完成了一系列的空间改造和艺术创作项目。2020年10月20日,经营了39年的广州东山口农林菜市场因违建原因被有关部门责令拆除,44位摊贩就地解散。根据城市发展的要求,农林菜市场将被一个社区花园所取代。

图片

何志森已经在很长时间内、在不同国家和城市做了好几个类似项目,通过对社会调研(“跟踪”)来认识、激发城市空间。他认为,建筑师应该在社会的边缘生活中接受训练“那些被主流社会忽视的普通群体是如何颠覆我们专业者规划的城市空间,他们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方式按照自己的需求建造空间?”

此次展览中,他在悦来美术馆重建了已被拆除的一座有39年历史的菜市场(这也是他近年来的研究和实践对象)。为补充展品制作的经费缺口,何志森在发起网上众筹,他说:“你的参与,不只是物理上重建了一个被拆的菜市场,还会是一个长久以来被城市发展忽视的群体内心深处一直渴望的东西。”并且邀请了两位菜市场当时的摊主在现场讲述他们所经历的现实体验。

李 涵

图片

1978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和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绘造社主持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李涵通过实践探索将建筑绘图作为一个独特的媒介的潜力,来记录、表现和批判当代城市化语境下的社会现实。他从建筑绘图的传统中吸取灵感,结合波普艺术、后现代美学以及当今潮流文化的影响,创作宏大的城市景观。他的作品多以超高的密度、精准的细节、扁平的画风为特色,表现多样的当代城市文化。代表性作品包括《脏街42号楼的轮回》《淘宝村·半亩城》《团结湖》《798》《全城美展》《钻石村》等。

参展作品介绍

《民间叙事》

图片

民间建造(由非专业人士自主建造的房屋)是绘造社一直关注的领域。从胡同的鸽子笼到居民楼的自封阳台,这些遍布城市的民间建造给被精英文化规训的建筑师提供了一个重返世俗平民生活的入口,而世俗生活才是今天文化艺术领域里,创造性最肥沃的土壤。

绘造社通过绘图和做模型的方式来观察、记录和体验在城市中遇到的有趣的民间建造。我们感受到的民间建造的美不属于理性思辨范畴,客观分析对我们来说是苍白无效的。我们倾向于直接的描摹、细腻的复制、具体的感同身受。就像口述历史琐碎日常的讲述一样,我们希望我们的工作为这些不断消逝的民间建造提供一个琐碎繁复细腻冗长有滋有味的视觉叙事。

展览包含了绘造社围绕这一主题完成的一系列作品。绘造社由建筑师李涵和设计师胡妍创立于北京,是一个融合建筑、艺术、设计、城市研究、流行文化的创作平台,致力于探索当代城市文化的新型创作模式。

《楼房花朵》

《楼房花朵》通过建筑模型记录了北京居民楼各式各样的阳台改造。在北方城市,寒冷漫长的冬天让封堵阳台成为必然结果。民间不拘一格的封堵方式让阳台成为由标准单元复制生成的单调乏味的居民楼立面上精彩的例外。这些阳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部过往二三十年北京居民装修封阳台的图像简史。

图片

《豪宅》

《豪宅》把代表高端豪华的欧式古典风格建筑与代表民间日常的自封阳台拼贴在一起。它们相互对抗、批判。丘吉尔说:我们塑造建筑,然后建筑塑造我们。《豪宅》代表北京居民驳斥了傲慢的英国首相。北京居民会说:我们塑造建筑,然后我们会不断地再塑造它们。我们永远不会被建筑塑造。

刘 珩

图片

中国建筑师, 出生于广州,现生活和工作在中国的深圳和香港。

于2004年在香港创立了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NODE),并于2009年移居深圳。他广受赞誉和获奖的项目包括深圳建筑城市双年展宝安分展场的改造提升(UABB 2019)、深圳万科设计公社留仙洞(2018)、广州永庆坊改造(2017)、深圳盐田大梅沙村改造(2017)、蛇口大成面粉厂改造(2015)、蛇口浮法玻璃厂改造(2013)等。有关设计和完成的建筑作品和学术文章应邀于多家海内外包括Domus, Volume, Abitare, Architectural Record, AD, 《世界建筑》《时代建筑》《UED》等著名专业杂志上发表, 作品应邀参加了维也纳MAK(东亚当代建筑与空间实践展,2013), 柏林AEDES及包括威尼斯双年展、鹿特丹建筑双年展、广州三年展、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等建筑和艺术展览。 

参展作品介绍

《重庆森林》

此次参展的作品《重庆森林》以重庆城市的整体印象为背景,以悬浮的金属色氦气球(轻、而又被可能随即而变、随机组合的不同重量牵扯着)作为覆盖了全部的空间的一个生活层;用泡沫模型制作的重庆地标性建筑作为中间的生活层;从重庆当地搜罗来的日常生活用品作为落地的生活层面。正像刘珩所说 “研究是为了准备更好的落地”,应具有可执行性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行动意识。建筑要落在具体的空间现实中,它的物理空间从本质上就对人的行为、思考的关系设计和规范。

图片

马 岩 松

图片

1975年出生于北京,目前工作、生活于北京和洛杉矶。马岩松是MAD建筑事务所的创始人和合伙人。他通过建筑设计回应居住者的精神及情感需求,致力于构建人们对未来城市的想象。在过去的16年中,马岩松通过具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实践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关注。其代表作包括:哈尔滨大剧院、洛杉矶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以及位于加拿大密西加市的“梦露大厦”。

参展作品介绍

《穹顶下的村庄 》

老城的美,来源于环境的多样性及自发性,在于其整体生命。现代化都市的价值审美,与老城居民有着一定差别。因此建筑师在此的介入只能是局部的,或保护性介入,而非强加以外部的价值取向。

图片

过去30年,中国的城市更新主要依靠大量老城和村庄的拆除盖新。当城市飞速发展的时候,新城、新区、新建公共建筑,都趋于同质化,一味追求大和新,空洞且缺乏人情味,背离村镇原有的肌理和生命活力。

MAD建筑事务所在参加珠海文化艺术中心的国际设计竞赛时,提出用穹顶保护村庄的完整性,结合修复性重建和创造性保护,改变原有场域功能的同时,尊重村落的历史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情感诉求。展览以穹顶为保护的象征,同时展出的文献和视频资料,批判性的探讨建筑介入与传统保护。

汤 桦

图片

1959年生于成都,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深圳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建筑师、APEC Architect、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建筑与环境委员会委员,《建筑师》杂志编委、《西部人居环境学刊》编委,现生活工作于深圳。

汤桦先后主持完成数百项建筑方案,建成作品70余项,包括深圳南油文化广场、沈阳建筑大学、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图书馆、云阳市民活动中心、重庆解放碑威斯汀酒店、昆明工人文化宫、成都航宇园区、两塘书院暨金石博物馆、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等项目。多次获得德国设计奖、世界建筑节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金奖、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行业奖一等奖、香港建筑师学会两岸四地建筑大奖等多项国内外设计大奖,以及重庆市勘察设计大师、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等荣誉。

参展作品介绍

《共享界面》

展品基于竞赛获胜项目“深圳东昌小学”项目。在此项目中,我们引入了“文创骑楼”的概念,实际上为一个有厚度的共享界面。沿着这个界面上,我们将外部社区和内部共享活动空间交融在一起。

图片

基于此概念,我们将这个界面缩小作为展品,并在复杂的界面之中根据内外关系分别置入社区以及校园的画面和场景,并且通过镜面的反射,使得参观者在内外两侧都能通过反射观看到对面的场景,而复杂的空间、空隙以及反射带来的多重画面,则创造了模糊以及复杂的空间感。

徐 腾

图片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不正经历史研究所所长。

1987年4月出生于湖北荆州,现生活于北京。不正经历史研究所2016年成立于北京,是关注创造力和微观历史的独立研究、创作与传播机构,擅长从不起眼的现象中吸取价值,并结合传统的逻辑创造新的文化景观,研究与创作兼具专业深度和大众趣味,代表作品有《他奶奶的庙》《意外重庆》《万历的紫禁城》《比心神殿》等。

参展作品介绍

《意外重庆》

发起人:徐腾、曾毅、岳阳

我们的城市可能已经“千篇一律”,但是重庆却是个例外:船停在高地,桥下还能住上几户人家,黑洞的那一头有独一味的美食,防空洞也可以是加油站,废旧物品也能做出实用的生活器具,这其中的建造智慧令人惊叹。重庆是中国城市史上的一个独特样本,生活在其中的我们对此却似乎知之甚少。

图片

“意外重庆”是我们于2014年发起的一项城市踏访计划,试图通过大规模的田野调查,来观察、记录和研究重庆本土的空间逻辑和生活方式。我们很幸运地在城市边角空间中撞见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人,他们共同表达着一种与当代大都市截然不同的生活趣味,同时建构出一种随机应变的空间智慧。可惜的是,在近些年的城市治理中,这些场景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了。

张 永 和

图片

美国注册建筑师/美国建筑师协会院士,非常建筑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1956年生于北京,曾在中国和美国求学,于1984年获得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建筑硕士学位。自1992年起开始在中国实践,1993年在美国与鲁力佳创立非常建筑。他曾荣获诸多奖项,如1986年荣获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第一名,美国“进步建筑”1996年度优秀建筑工程设计奖,2000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贡献奖,2006年获美国艺术与文学院的学院建筑奖,2016中国建筑传媒奖实践成就大奖,2019年Domus世界最佳100+建筑事务所,2020年度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建筑奖,2020 ArchDaily中国建筑年度大奖等。至今为止出版发表多本书籍和专著,包括英语专辑《Exhibition as Construction Experiment》,中英双语《世界建筑 - 造的现代性:张永和》,英法双语图书《Yung Ho Chang / Atelier Feichang Jianzhu: A Chinese Practice》以及意大利语图书《Yung Ho Chang:Luce chiara,camera oscura》等。他曾多次参加国际建筑及艺术展,从2000年至2008年,先后六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曾在美国和中国的多所建筑学校任教。1999至2005年任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创始人、教授;曾任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2004年任美国密歇根大学伊利尔•沙里宁教授教席。2005-2010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2011-2017年任普利兹克建筑奖评选委员会评委。

李 诗 琪

图片

1990年生于浙江安吉,先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学硕士,“其实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社会与策略研究所,工作生活于浙江杭州。李诗琪曾在美国纽约LINK-ARC建筑师事务所担任项目负责人,参与或担任了一系列重要国际设计竞赛以及公共建筑的设计及驻场建筑师工作。

参展作品介绍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

展览从张永和(非常建筑)+李诗琪(中国美术学院社会与策略研究所)的《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开始。展览现场呈现了即将于 2021年9月份开学投入使用的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的模型。

图片

“生活即教育”是“非常建筑”为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园做设计的指导思想,它意味着学习不仅仅在教室里发生,而是可以在校园里任何一个地方,可以是食堂、宿舍、咖啡馆;它也意味着学习不仅仅是动脑,也是动身体,走、看、听,特别是动手。我们把这种鲜活的教育方式叫作“居学”。这个校园的校舍是一种肌理建筑,而不是标志性建筑,生活在这个校园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再发生。国美校园构成良渚城市的一个有机部分,居学不仅是在校园上也是在良渚城市中最终完成的。


编辑: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