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重庆广电
悦来美术馆迎来当代艺术大展。普通人该如何欣赏艺术展?如何提升个人的艺术审美能力?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美学教育?《重庆专访》对话当代雕塑家姜杰,对话艺术的传播者,看现代都市里,如何《让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正在悦来美术馆展出的“六个盒子”当代艺术展,汇集了颜磊、范勃、姜杰、苏新平、奚建军、郑达,6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杰出艺术家,他们用各自的作品来定义美术馆在空间形态、交流方式和文化价值上更多的可能性。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姜杰
姜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也是一位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前沿的雕塑家。此次展览,作为唯一一位参展的女性艺术家,她的作品呈现出了与其他五位艺术家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14”里,姜杰被提名,理由是:“其作品一直以深度的人文关怀与敏锐的女性视角,探讨处于边缘状态的人、事、物”。采访前,工作人员私下跟我们说,最好不要在姜杰的身份前面,刻意加上“女性”二字。
聂莹:您会介意媒体或公众给您贴上女性艺术家这样的标签吗?
姜杰:其实这个事就是你介意也没有用,我介意,他们也这么说。其实,作品的好坏应该是不分男女的,只要是他(她)提供了一个新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你就觉得有意义,哪怕是很微的,或者是很强大的,跟男女没有关系。
2014年,姜杰创作了一个将近三吨重的雕塑作品《大于一吨半》,在国内雕塑圈掀起波澜。她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这是她自己颇为满意的一次创作。这次展出,姜杰把《大于一吨半》的缩小版作品带到了悦来美术馆。
聂莹:我光看这个标题《小于一吨半》,我觉得特别抽象,就只是一个重量概念,看到这个作品本身,我也不太明白这个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呢?
姜杰:它没有那么明确的是个什么东西,但是,比如说我们熟悉的有一个钩子,对吧?我们也熟悉一些上面的一些蕾丝边。
聂莹:那您这个到底是想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姜杰:看,你又问了。
因为“现当代艺术”在作品的创作和呈现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艺术家内心的“自我表达”。而在姜杰几十年的艺术创作中,“这件作品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是她被追问最多的一个问题。其实它是什么,那是那个艺术家的事,你感受到什么是你的事情。
聂莹:所以这是您给普通观众的观展建议之一:少拍、少问、多感受。
姜杰说,艺术并没有标准答案。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只要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都是对的。
聂莹:对于大众来说,想提高艺术审美有没有什么事半功倍的办法?
姜杰:就是多看展览吧。如果这城市里有好的展览就多看吧。对年轻人来讲,他就有一个地方可以去,可以看到,我觉得这东西是潜移默化吧。
悦来美术馆执行馆长 俞可
聂莹:我看到今天来了很多外地的艺术家,也有很多艺术圈的前辈老师,还有很多艺术爱好者,像这样规模的艺术展一年在重庆多吗?
俞可:肯定不多。从饮食而言,重庆是一个热闹的城市,但是从文化和艺术而言,重庆是一个平静的城市。
在艺术史家鲁虹看来,重庆其实有着得天独厚的艺术生态,四川美术学院每年都会培养出大批艺术人才,可是给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却远远不够。鲁虹说,改革开放以后,77 、78届重庆人,像罗中立、张晓刚、周春芽等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向国内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但是,在展示他们作品的时候,他们更多是通过外力展示出来的,比如说,当时他们成立一些群体,比如“新具象”,在上海做展览。相对来说,跟北京上海比的话,重庆这种展出当代艺术的平台相对较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悦来美术馆的出现,对使重庆的文化生态更加多元、更加当代,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艺术家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提升全民的艺术审美能力,不仅需要城市提供更多的艺术空间,特别是青少年的美学教育也需要跟上当代艺术的发展,就是“要将现当代主义介绍给孩子,而不只是古典大师”。因为借助20世纪的艺术作品,孩子们可以从与自己相似的作品中学习,去寻求纯粹的个人形式的视觉表达,摆脱了过去“古典主义艺术”的那种对于技术标准的追求。
姜杰:比如说,我们还基本上停留在,比如太阳是红的,草是绿的,对吧?比如钢琴弹不对,如果这点不对,那你就是错了,你就要练。
聂莹:您觉得咱们社会需要的是怎样的美学教育呢?
姜杰:我就是希望大家都是有他的独特性在里面,他的个性,他的独特性,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不被磨得太多吧。
聂莹:就不要被标准答案所束缚
姜杰:对,最好不是这样的。
去年10月,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的悦来美术馆正式开馆。一系列高质量艺术展得到了观众认可,也让美学教育得以走出课堂,有了更为生动的实践平台。
俞可:重庆这么大一个城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它仅仅限于火锅,或者说小面,它对这个城市是远远不够的。
聂莹:那接下来悦来美术馆怎样才能发展得更好呢?
俞可:先找中国最好的艺术家,有条件就找世界好的艺术家,先让他们来帮我们撬动重庆这个瓶颈吧,然后我们再结合地方的一些资源去弥补这种差距。
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陆琤:
像川美美术馆、龙美术馆(重庆馆) 、悦来美术馆等美术馆,其实已经慢慢地开始做这方面的一些工作了,我觉得还是越来越有希望。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张嘉 聂莹 张帆 曾石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